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
水产养殖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冷链物流的完善,水产冻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,全国水产冻品联盟作为行业协作平台,致力于整合资源、提升标准、促进产销对接,为从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。
水产养殖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
养殖规模与产量
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,2023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869万吨,其中养殖产量占比约80%,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同步增长,主要品种包括对虾、罗非鱼、大黄鱼、贝类等。
表:2023年我国主要水产品养殖产量(单位:万吨)
品种 | 产量 | 同比增长 | 主要产区 |
---|---|---|---|
对虾 | 220 | +5.8% | 广东、福建、海南 |
罗非鱼 | 195 | +3.2% | 广东、广西、海南 |
大黄鱼 | 25 | +7.1% | 福建、浙江 |
贝类 | 1580 | +4.5% | 山东、辽宁、福建 |
(数据来源:农业农村部《202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》)
消费市场变化
冷冻水产品因保质期长、便于运输,在餐饮和零售渠道占比逐年提升,2023年,我国冷冻水产品市场规模突破4500亿元,电商和社区团购成为新兴增长点。
全国水产冻品联盟的核心职能
标准化建设
联盟联合科研机构制定《水产冻品加工技术规范》,推动行业标准化生产,确保产品安全与品质,针对冷链运输,联盟推广-18℃全程温控标准,降低产品变质风险。
产销对接
联盟定期举办线上、线下交易会,帮助养殖户与加工企业、商超、电商平台直接对接,2023年,联盟促成交易额超120亿元,其中跨境电商占比达15%。
技术创新支持
联盟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推广循环水养殖(RAS)和生态混养模式,降低养殖污染,提高成活率,广东某养殖基地采用RAS技术后,对虾产量提升30%,能耗降低20%。
行业挑战与应对策略
病害防控
近年来,白斑病、虹彩病毒等病害对养殖业造成较大损失,联盟联合高校开展疫苗研发,并推广益生菌调水技术,减少抗生素使用。
市场波动
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出口企业利润,联盟建立价格预警机制,定期发布全球水产贸易数据,帮助企业调整策略。
环保政策趋严
随着“双碳”目标推进,养殖尾水处理成为焦点,联盟推广人工湿地净化和生物絮团技术,帮助养殖户合规生产。
水产冻品行业将向智能化、绿色化、品牌化方向发展,全国水产冻品联盟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,推动行业资源整合,助力中国水产品走向全球。